欢迎访问启趣商机信息网

十二星座符号顺序(十二星座排序符号)

频道:星座 日期: 浏览:1268

道教是以信奉黄老道家思想为本。继承上古鬼神崇拜和方仙信仰而创立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

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是“道”和“德”,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而来的;“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道教主张人必须尊道贵德,效法自然,清静无为,柔弱不争,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功圆行满,与道合真,长生成仙的人生终极目标。

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注重修炼,相信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神仙的境界。其修炼方法有服饵、辟谷、行气、导引、胎息、存思、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诵经礼忏、斋醮道场、传戒授箓等;其经典收录集汇于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的《道藏》之中;当今道教主要分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余身棲玄门二十载,每见信众,对道教一知半解者甚众;更有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道教大加影射,不由心生叹息,千载国教,珠玉蒙尘,正统玄门,道法难闻。故不揣冒昧,把多年来一些信众对道教不甚了了的问题加以解释,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善信。

教理教义

1 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

2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经书知多少?

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

4 什么是三洞四辅?

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5 道教的主要宗派?

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当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6 何谓三灾八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

7 何谓三涂五苦?

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 什么是道教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9 何谓三界 ?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10 什么是十方?

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 为什么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 ,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13 什么是外丹?

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 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14 什么是内丹?

答:内丹是道教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15 什么是三业 ?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16 什么是六根六尘?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认为此六宫能生六识之根,所以称为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

17 什么是道教五大经 ?

答:道教以黄帝的《黄帝阴符经》、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经》、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经》,及魏华存夫人的《黄庭经》、文始真人关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经》合称为道教五 大经典。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真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为教内必修经典之一。

18 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真 经》。《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至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 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 到“清静”的可能。

19 何为道历?

答:道历为道教专用之纪年法。因道教以黄老为宗,故按我国以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 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黄帝 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使用黄帝纪年法来记述时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像清朝学者刘师培所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 注:二零零八年是道历四七零五年。

20 什么是承负?

答:道教重要教义之一,指先人的善恶报应应由后人来承担。《太平经》中有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 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为有先人犯过失,积聚成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受报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样,若先人 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倡导为人先祖父母,应当为后生着想,勿犯过失,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

21 如何是无为?

答: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态度的基本法则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因而对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 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要求修道者“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 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云芨七签》)。

22 何为道教三宝?

答:三宝的含意很多,主要指一、道、经、师三宝。学道者以元始天尊为道宝尊,灵宝天尊为经宝尊,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昄奉道法之三宝。二、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之要,作 入世功夫之三宝。《道德真经》云:“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三、道教修炼中的上、中、下丹田。四、人体内的精、气、神,亦称之内三宝。

23 全真道的主要教义?

答:太上道祖认为,道尊德贵,以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为旨。注重修行,分为真功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宗 。全真道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道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24 道教为什么要返朴归真?

答:“返朴归真”是道教主要的教义之一。学道者通过性命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归返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返朴归真”原是先秦道教品行修养的原则。老子认为 ,大道无形无名,混沌未分,这种状态称为“朴”;但道“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质,“其精甚真”,道的存在又是绝对真实的;因此,学道之士要以“道”为法,绝圣弃智,心志清静,敦 厚若朴,全性保真。“朴”是简约朴素,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朴,上古之人自然也是如此,所以道教崇尚古人之质朴无欲,便教人通过修炼,使自己心性归返根本, 以合于道性,达到“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返我之宗,复与道同”的境界。道教的庄子、列子都主张返朴而归真,以复归原始混沌朴实的自然状态。后世许多高道都以返朴归真作 为修身的理想而追求。

25 什么是道教的天人合一观?

答: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理论。《道德真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天、地、人 三元中,人是天地之气交泰的产物。因此,人与天的关系十分密切。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与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与天人合一印证;人不是去征 服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当今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其核心仍然是道教一直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关系。

26 什么是三皈依?

答:道教戒律的一种,又称“三归依”。修道者奉行的基本准则。至心昄依十方道宝、经、师三宝。《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二:“至心昄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回向,一切信礼;至心昄 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转诵;至心昄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

27 道教三清指哪些?

答:道教三清即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凡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 昄奉道法的“道、经、师”三宝。

十二星座符号顺序(十二星座排序符号)

科范礼仪:

28 道教科仪分哪几种?

答:道教的“斋醮科仪”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神相通的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仪式活动。“斋”与“醮”在道教中都是祭祀的范畴,在《说文》中说:“斋者,戒洁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斋醮就是守戒要清洁,否则对神不恭,所求之事也不可能灵验,或神也不会保佑其平安无灾。所以古人在做法事时,都要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道教的斋 醮科仪渊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后来经道教演化进而发展成为较完备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做道场”,它是礼仪文化之传统与世俗变化相结合的产物。 斋醮在发展中围绕着神仙信仰和返朴归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至善的宗教道德,道士把这些宗教道德通过斋醮科仪的复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道士在做斋醮科仪时,要求非 常严格,不仅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炼功法,若不修炼功法,不足以登道场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动与个人自我修炼关系密切。现行的道教斋醮科仪有阳事与阴事之分,即清醮 与幽醮。清醮有祈恩谢福、却病延年、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桥渡浴、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等,属“济幽度亡”斋 醮之类的法事。清醮也就是为活着的人祈福迎祥的一种祈祷仪式,而幽醮则是为死去的人追求超越升天的一种祈祷仪式。另外,道教宫观每逢朔、望两日或祖师圣诞等重要节日,都要举行祝 寿、庆贺等典礼,这些行为的仪规,统统属于斋醮科仪的范畴。

29 道教有何礼拜礼仪?

答: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 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 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 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 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 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 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 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 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 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 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 “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 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 的尊敬。

30 道教的衣服有哪几种?

答: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 教服饰,即据南北*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 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 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 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

31 道士的帽子(冠巾)分几种?

道教的帽饰,有道巾、道冠两种。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 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清代以来,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 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 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处一和检查帽子是否带正。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 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 ,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 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 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 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 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32 道士的冠子(道冠)分几种?

答: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 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 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 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33 道教的有何佩饰?

答: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高道吕洞宾的天遁剑法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 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障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 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34 出入道教宫观需注意什么规举与礼仪?

答:宗教礼仪,是人类对无形中的神一种祭祀方式。在道教中以左手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上香时,用左手插香于香炉中,跪拜时以右手握掌,左手掌 盖于右掌之上,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齐眉间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后区;起立时,左膝先起,再将右膝伸直,或是双膝同时屈拜,同时起立亦可,此为正一派礼神仪规。(注:双掌合 十之跪拜方式为佛教之礼节,与道教有所不同。)全真派的礼拜方法则稍有不同。 各宗教于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 虔诚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义?所谓「一炷清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 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 我国古时以三跪九叩为最敬礼。坤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时,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则齐于颔即可,不必齐于眉间,姿态仍须端庄严谨。执香朝拜之姿势,左手执香 ,右手盖于左手,放于胸前(不必放于眉毛之上或头顶之上),香头倾斜约于嘴之前方,上拜举香不超过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双手抱拱作揖,身体须 弯曲形似天上半月。 与人相逢相遇道好时,以双手抱拳作揖,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亦可说:道祖慈悲。或慈悲、慈悲。亦可说:您老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 道教对敬神之供品,仅须四喜五果及五供养、六供养、七供养或十供养,绝不主张杀猪宰羊来奉祀圣尊。四喜为「茶、酒、面、饭」,五供养为「香、花、灯、水、果」,以香代表 「无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静」;灯代表「顺化」;水代表「上善」;果代表「圆满」。 七供养所指为:「香、花、烛、荼、果、食、乐」;十供养则为:「香、花、烛、荼、果、茶、食、宝、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圣尊。(注:荼为蔬菜之总称。) 今见诸多善士进宫观之门礼敬诸真、祈福或有应或无应,究其源并非神明不佑,实乃举止有不意之亵,当慎之,方敬悦于诸神,加之虔诚之礼,可得神庇佑矣! 一.进庙门有讲究善信进庙门,切不可衣冠不整,褊袒衣衫。进大殿前先打一躬,还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此称“忌包柱”;切不可跨中间门槛,更不 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二、跪拜礼圣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拜垫旁边,然后在神像前左、右两边的蒲团后端立,默祷所祈之事意,然后行 三礼九叩。 三、上香的规矩游人,香客烧香,应按中右左的顺序依次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三宝香”。香要插端正,不论男女,皆宜左手上香为敬,右手上香乃不敬也。四.斋饭的规矩若 有缘在宫观斋堂内随堂食斋,因宫观灶府之神常鉴厨所,切忌高声讲话,更不可嬉笑吵闹;还需注意不要坐在当家住持或监院的对面,若自带食品,切不可在殿堂上或对着神像进食,大家一起吃斋饭 时,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一般情况下,在宫观里用斋,道长们是不会主动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殿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五.举 止有礼在宫观中见到道士,要拱手稽礼并称“您老慈悲”,道长也会以拱手还礼。经坛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道人们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年龄和出家缘由 ,千万不可随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若是十方丛林,道长们都介意人们乱闯其袇房或者坐其床铺,所以切不可出此违礼之举。

35 如何参拜、供奉道教神灵?

一般信众在宫观参拜和在家内供养道教神灵,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态度上进入宫庙应抱持着忏悔、虔诚、谦卑、尊重之心参香敬拜。首先,由庙的左方进入(以人面对宫庙之右方,俗称左青龙)参拜完毕后,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对宫庙之左方 ,俗称右白虎)。而中门为神圣或国家元首出入之处,若非有法会或圣寿期间,通常都设有门签或门坎以防止出入,若是庙堂、土地公庙、万应宫庙等,大部分只有中门而已,所以尽量靠左 右进出。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入殿堂莫要大声喧哗,若有人正在叩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 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 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敬圣持神之纶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消灾祈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莫要小失而获遗咎。 至于如何准备供品,只要是不杀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乐(因其种子经尝食后通过胃肠消化而成粪便,其种子仍可发芽栽种,这样会有污秽圣尊之意,所以不宜 当供品)、榴莲(因其味道有异味也不宜当供品)。再蔬菜类中有三荤:韭菜、蒜、葱,因其性躁热,易使人性情冲动,不宜当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经济因素,一果、二果 、三果也可,心诚意正最重要。

36 道教供品的种类与意义如下

盐、糖、姜母、红豆并称山珍海味,为敬拜玉皇上帝不可或缺之供品。(姜母不可用水姜)紫菜、香菇、金针、木耳、菜燕、冬粉为六斋。米荖、麻荖、糖果、圆饼干、牵子饼干、风片糕为六味。 六斋、六味、山珍海味是神明圣寿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庙方必定会准备。稻、麦、稷、菽、蜀合称五谷也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另有芹菜意为勤学、葱代表聪明、素粽代表应考包中,此三者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时最佳的供品。柑橘为事事吉利、甘蔗为节节高升、石榴为多子多孙、佛手柑为多福多寿、柿子为事事顺利、香蕉为喜事相招、菠萝为好事旺来、梨子为厄运远离、苹果为平平安安、桃子为逃离厄运、瓜藤 类水果为瓜瓞绵延。 我国以农立国,用稻米制成的红龟粿、寿桃、红圆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寿之意,更有延续生命之意。荤时中猪、鸡、鱼为三牲醴,再加入虾、蟹并称五牲醴。除非其它原因必要否则 敬神时尽量勿用。因酬神谢愿或圣寿法会而杀生敬奉神灵,这是不敬也是不礼之举,因为正神是慈悲的,劝世人以善为本,怎会让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杀生呢?若非用不可,可改为素牲醴取代 。其实荤食牲醴大多用于祭拜先灵和过世的亡灵。在道教祭祀中有云:「天厌雁,地厌犬。」所以敬天地绝不可用雁鸭科与犬狗来祭祀,这是严重违背道教教规。

37焚化金纸的种类与意义

焚化金纸的种类有大、中、小太极金、寿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补运金、、等等,因神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纸。其实真意并非钱财给予神灵,而是在古代时人们祈求神祇由天 而降,又须恭送神祇回归天庭,深恐凡尘污秽神圣而以锡箔为毯,焚化恭送回归天庭以示敬意,后因贫困之人因锡箔价高才以锡箔贴于竹纸上,此为金纸的起源。后因现代人有了不同的需求 ,又增加了各种金纸的种类。其实道教自创教以来,并没有焚化金纸的教规,而是后人穿凿附会所添设。信众若非焚化金纸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于焚化给亡灵或有应公及普渡法会时, 是因传说中唐明皇梦游地府及轮回论而引起焚化纸钱的风俗。参拜神圣不在于供品为何,除了鲜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诚挚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

38 道教宫观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宫观,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宫、观、祠、庙。其属性可分为三种:十方常住、子孙常住、子孙庙。子孙庙一般规模较小,又称“小庙”。日常劳作不能悬挂钟板,可以收徒弟, 一般不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子孙常住也称为子孙丛林,可以悬挂钟板,可以说是子孙庙的升级,可以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并安排其适当的职务。十方常住也称为十方丛林。道教十方意为 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个方位,能接引十方道友,修真霞子。常住就是恒久不坏,丛林即为茂密兴盛之意。但十方丛林不能收徒弟,必须拜师之后才能在 丛林挂单。丛林戒规严格,是子孙庙宇学习的典范和道众学习的场所。

39 道教有何种戒律?

答:戒律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形式, 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本戒条,内容与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则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 》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道之戒。全真道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 戒》合称三堂大戒,为道教主要戒律。明清之际,道教戒律之外又规定了道教清规,即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 道戒的种类:道戒是道教约束自己的教徒,包括道士和一般信徒的言论、行为,防止道 教徒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准则的规定。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戒,即约 束道 教徒的规定;二是律,即约束道教徒规定的条文;三是仅仅适用於宫观中道士的清规 。

40 浅说道教戒律的形成和发展

道戒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於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有众多 的可为与不可为的规定。东汉末年,道教形成初期尚无道戒的正式条文,但是就已有了道 诫 , 如《太平经》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此类道诫就是据道教教义 思想对早期道教徒的行为要求。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三行九 条,内容十分简练,道教徒不 便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灵宝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先後创制了「五戒」,「八戒」, 「十三禁戒」和一些律文如「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等。唐代道教戒律有了充分的发展, 据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唐代道教已有十六种戒 律,但仍以老君想 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宋代的《云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经籍中都有众 多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和「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等。明代永乐 ( 1 4 0 3 - 1 4 2 4 年 ) 初年,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有《道门十规》,其中列有「道教源 流 」 ,「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 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内容,从教义思想出发对道教信仰生活 的各方面提出了较 为完整的规戒,十分完备。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从其创立时起重视规戒。王重阳有《立教十 五论》,内容多与全真派规戒有关。明清时期全真派又有《全真清规》和北京 白云观清规二十三条传世。辛亥革命以後,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道教由於其教义思想缺乏适应社会生 活的及时发展,因此在道戒方面也无重要的更新文献问世。当今中国大陆的道教宫观 多订立 一些规章制度以及爱国公约以发挥规范道教徒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作用 。

41 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之 道,其後曾分立为龙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凈明道、 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 (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箓」,标志符箓各派统一於正一派名下,以与新创的全真派相对。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 三行九条,是「道舍尊卑 同科」,即所有道众都必须遵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立多种道派,各派都增订了道戒,先後出现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 戒」,「十三禁戒」,「十 二可从戒」,「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门要戒」等等。唐代 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列举有十六种戒,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 , 以防患止罪」,其中仍 以老君想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明清时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条文逐渐成熟,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地对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为规范 。 老君想尔戒的内容: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尔,古注称是仙人名。传称祖天师张 陵有《老子想尔注》,早佚,现有敦煌残本重现於世。老君想尔 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 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签》有句称「九行备者, 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对社会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为规范的思想的集中 体现。但由於条文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种规戒问世。 老 君二十七戒的内容: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尔戒的衍生。戒文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 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 名;戒 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是:戒勿学邪文; 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 心,勿惚 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 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 圣名大;戒勿 乐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尔戒便于实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尔戒的九条合称为 老君三十六戒。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的内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高瞻远瞩,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 门 十规》是针对元明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的情况而撰写的。《道 门十规》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全文分说「道教源流」,「 道门 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十项。张宇初主张「谦和」、「卑下」、「柔弱 」等,全部秉承《道 德经》的宗旨,并参照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 典」,批评「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 ,有失君臣之分, 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後世多矣,是切为後戒」

42 全真派戒律全真派戒律的形成: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阳祖师创立的道教新宗派,与元代大德年间形 成的正一派同称为道教的两大教派。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派,针对宋末天师道出现的种种弊端,本着海纳百 川的思想,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张以内丹修炼为手段, 达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阳祖师创教之初,就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作了阐述,有《重阳立教十五论》传世,其中 对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为准则作了全面的规定。王重阳的几名高弟, 如马丹阳祖师有「十劝」语录,劝勉门人的行为举止;邱处机真人开创了三戒之制,立「三坛大戒」。元明之际,全 真派有较大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观。随著道派和道观的增多,全真派根据时世的需要,制订了《全真清规》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祖师在住持北京白云观期间,按照邱处机真人制订 的「三坛大戒」制度,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广度弟子,於是全真龙 门派大振,而龙门派的传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内容:《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关全真道士 修持生活的内容,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 合道伴等等。规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即可。至於学书, 则反 对「寻文而乱目」,「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 对於交友,则「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的戒律内容既反映了王重阳从严治教的思想,也为全真教 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础。 《全真清规》的内容:明代正统《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际的《全真清规》。原题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陆道和编集。《全 真清规》一书共十二篇,包括有礼仪、 杂文和规戒等。其中《教 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规定道士如犯过失,要按照轻重,分别给予「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处罚。《长春 真人规榜》则列举邱处机所定的教规,规定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声色等等。 「三堂大戒」的内容:三堂大戒,又称三坛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组成 对全真教派的传授戒 法。据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钵鉴》称,三坛大戒源自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邱处机真人当时所制定的戒法。不过只是单传秘授。清代王常月祖师住持北京 白云观时,改变了邱处机真人的做法,创立戒坛,公开传授,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广收弟子,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人。一时全真龙门派之声威大振当时受戒道士需经过一百天的戒期 ,因此,三堂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辛亥革命以後,道教全真教派的传戒由於种种原因而停止。公元1989年11月12日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全真教派恢复了停止有半个世纪的传戒 活动 。

43 谈谈道教宫观内的清规

宫观清规的由来:宫观清规指的是各道教宫观根据戒律思想和条文,针对本宫观具体情况制订的条文。宫观清规规定了对本宫观住观道士违犯戒律而进行惩处的手段、方法和轻重程度 。 道教宫观原来并无制订清规的。而现存的道教宫观清规主要由全真派大宫观制订出来。 现存主要宫观清规:现存的历史上的道教主要宫观的清规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西 张良庙的清规和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这两份清规都是《道藏》中《全真清规》的《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的衍生和发展,只是所作的各种处罚规定更加具体和明 确。其处罚的方式、方法和轻重标准也更加多样和区分细致。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除了有《全真清规》中规定的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和罚拜以外,还增加了迁单、头顶清规, 乃至火化示众的严厉措施,称「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张良庙的《清规榜》则还有炙断眉毛、摘去衣领、打扁拐等当地流行的处罚方式,称「违犯国法,奸 盗淫杀,玷辱道风者,按清规重责四十,炙断眉毛逐出」。当代道教宫观在健全管理制度中,大部分亦已恢复了宫观清规,但是,其形式和内容均已采用当今道众习惯的公约的形式,并在正 式实行前,经过全道观道士民主讨论和通过

44 怎样发愿和还愿?

答: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兑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 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后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 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书、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最好是心愿实现后即可还愿,千万莫要欺心欺神。许愿而不还愿。

45 什么是犯太岁,如何拜太岁 ?

答:太岁神,本为道教一个神明的尊称,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统帅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神计有六十位,每一位太 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古书云:“太岁如君,为 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他而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得罪太岁神,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年开 春期间拜祭太岁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可能会有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 合等影响,严重者或会有意外血光之灾等情况出现,即古语说: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附:如何拜太岁?若人该年犯了太岁,传统习俗都以拜太岁来化解,祈求趋吉避凶,并求 取“太岁符”,以保平安。程序如下:拜祭地点:有安奉太岁神的庙宇(如纯阳观内就安奉了六十位太岁),或有安神坛的家中。 拜祭时间:拣选当日的吉辰,一般是大年初八 拜太岁,即北方所说的“顺星”习俗。 拜祭物品:五色生果,即五种不同颜色的生果;煮熟的鸡或烧肉、乳猪;清茶、酒各备三小杯;太岁衣一套,另金银衣纸各一份。 拜祭程序 :1、先在坛前放好上述的祭品,上香三炷。 2、须在太岁衣上或另备红纸写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住址等资料,目的让太岁神知道你是何人,这样才能得到保护。 3、若往供奉太岁 神的庙宇拜祭,先要向六十甲子的统领太岁神姆元君上香参拜;然后向当年太岁上香许愿祈福,若不清楚可请教道长;跟着再向自己出生年之太岁神上香一炷,同样祈求福荫;之后还要向其 余各太岁神上香参拜。 焚烧金银衣纸及太岁衣,将茶、酒洒于地上。 4、在道观中求取太岁符。

46 道教如何开光 ?

答: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启灵的开光,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 庙观神像开光,首先择吉日 雕塑神像,次之择吉日入神(同称上脏)将神身内外备齐后.再择吉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奉拜等。家庭神像开光,一般都是从工艺品商店,请回雕塑的工艺品神像,然后送到庙观开光 。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是在祖师圣诞之日,到庙观开光,借此良辰吉日。开光为最佳。 开光只限神像或有灵性诸物,并非什么物品都可以开光,一些吉祥物,可以放置神桌前,获得祖师 赐以福贵祥和之灵气,以佑护自己多福多贵,事随君愿。

47 什么是赞星礼斗 ?

答:拜斗是道教独有一种为人攘灾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应称为【朝真礼斗】。拜斗是道教独有科仪, 拜斗渊源甚古,始创于汉张道陵天师,据北斗经所载「在永汉元年正月初七 日太上老君升玉局座授张天师【北斗延生秘诀】」。演变至今,已成为民间驱邪招福,消灾解厄的一种习俗。农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初九日为北斗九星降世,又称「九皇诞」,九皇即是 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两星成为九位星君,此九日世人斋戒更胜常日,有无量功德。道教宫观立坛礼斗,诵《北斗经》、《斗姆诰》,以祈求消灾延寿。九皇法会设坛九天,以斗姆为主尊。 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其神像为四面、三目、八臂,代表环视周天,监临世界;为民消灾解冤,集福并赐吉祥。据说斗姆生九子,其中文曲及武曲二星,民间信仰其为掌握功名之星神。赞星 礼斗法会也就是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为信众消灾解厄... 。因此,藉由拜斗科仪,改过迁善,忏悔消灾,当得北斗星君赐福、 南斗星君延寿。

48 什么是道教摄召科仪?

答:摄召科仪即是召请亡灵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的斋醮科仪名称。道藏《灵宝玉鉴》有《三元都部符》即现行摄召科《歌斗章》中所用符旨。又:《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云:摄召须知运元 始之真光,消重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阳东升气象,无阴不烛,沉滞幽爽,随光而来,皆可摄至。先师虚一翁(宁全真之师),为洞天林守建黄箓,召魂之际,忽附凡体,自 言亡后,身坐黑暗处无门可出,不记岁月,今日偶有二道光芒直照我前,方得乘光出来。只见林虚一在门首,官吏环侍。光芒乃林虚一两眼中光芒照我也。又云:诸摄召全以运神为主,至于 歌章,吟偈,乃科仪耳。凡于有人家追荐亡灵,宫观于清明、十月初一或七月十五日施放〝官焰口〞都要举行〝摄召〞。以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

49 什么是道教关灯散花科仪 ?

答:关灯散花科仪是广东道教的著名科仪。全仪由「五方关灯科」和「散花科」等两部分所组成。关灯之「关」,是关告、关报之意,关灯就是「关赞神灯,照开冥路,召取亡魂来 承恩果」。 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方关灯,「修斋忏悔,燃点神灯,上映诸天,下通九地」,以神灯烛破幽冥东方风雷、南方火翳、西方金刚、北方溟冷、中央普掠等地狱,「资荐 亡者早 超生,随愿往生神仙界」。五方关灯科自唐五代的五方礼灯仪 中变化形成,斋法简练古朴。「散花」原是道教斋醮仪礼中的一种形式,即在行仪中道士想像神仙銮驾边行进,边诵唱 ,边散花。道教的散花虽然源自先期道教教的鲜花供养,但并不抛撒鲜花,而只是诵唱。香港道教的散花科则是以赞颂香花、感叹人生来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据广东前辈老道 长介绍,散花科约形成於清代末年的广东农村,因此,全仪文字通俗而有文采。行仪时,唱赞多用广东地区流传的古典或民间音乐小调,适合农村道教徒的欣赏习惯。关灯散花科仪自清代以 後一直受到岭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50 什么是道教施食科仪?

答:施食是道教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 宝大法》称其"宣说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食",阳世的食物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 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食法》;也可以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 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51 道教受箓是怎么回事?

答:授箓礼仪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礼仪。箓就是所说的法箓。箓的内容与箓的品位相结合,即是修炼到某种程度的道士只能受相应程度的箓。在科仪上也只能施行某种程度的道法。因此 授箓既是正一派道士修炼等级的标志,也是道教正一派内道士教阶的标志。《天坛玉格》将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七品衔;升授“正一盟威 经箓”,正四品,五品衔;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正二品衔;晋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一品衔。道士必须随着道功修炼和积累善功德行日渐进步 ,才能依品级逐步晋升。按传统,一般过三年才能晋升一级。如果没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晋升,否则会遭到天谴。

52 什么是冠巾礼仪?

答:“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 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宫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 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观,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职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称为炼师!“冠巾 ”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 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也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 争端而订立庙规。冠巾又称“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 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 ,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 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 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 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人 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 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 不可更改本师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 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

53 如何诵经修持?

答: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道教修炼法门最普遍常见的一种。道教认为:通过诵经,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一个道士在入道后最初都要学习诵经。《道门通教必用集》中说 :“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修持的意思。 经文的诵念方法与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章的意思抑扬顿挫。变化节奏,但念诵经文时要严肃端庄,语气平稳。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节奏。诵念经文时,有个人单独诵念 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平时道教念经的法器主要有木鱼、帝钟、罄、铃、鼓、铛等。因地方语言的不同,又分为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十方韵、武当韵、广东韵等。

54 在家人能修道吗

答: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不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 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人乎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 ,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报,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不实的。天下之事如是 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 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静、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 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进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为,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 窟茅舍都是同样的。 祖师云:大隐隐 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

55 道教参香的讲究

参香礼仪前已有略述,为教化方便计,今特设一章而专门讲说。参香,敬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道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炷清香一齐插于香炉中,这属于一 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炷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于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东 歪西斜,或是将香炷插于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炷直抛于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 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 ,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 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 ,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 。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 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 )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 大礼。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 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 感应。由于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 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于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道教历史

56 道教何时正式有教团出现 ?

答: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出现的正一盟威道(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立,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

57 正一盟威道是谁人创立的?

答:祖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也可称道教实际创始人。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一说是张良八世孙)。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 好学,博采五经,精研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即弃官。先后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云 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等地修炼。 汉顺帝(公元125-144在位)时,入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创立了正一盟威天师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立 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领,俗称五斗米道,为道教的正式形成之始,故称张道陵为祖天师。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九月九日飞升,是为道教第一代天师,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加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公元1225-1264在位)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道教学者称道教 的“三张二葛”,其即为首“张”。)其后裔继承其道法世称张天师。

58《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谁?

答:《周易参同契》,炼丹著作,旧题东汉魏伯阳真人撰。魏伯阳真人为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所有正史均未提及。葛洪《神仙传》载有他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的传说,并 说他“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三卷”,可见魏伯阳是以道教炼丹家身分显现于历史上的。在《周易参同契》末尾,魏伯阳以自叙口气略述了他的生平:“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 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寥寥数语,反映了他淡泊名利、不爱荣耀、隐居从道、潜默修真的形象。正是这样一位甘于淡泊的炼丹 道士,对于写作《周易参同契》这一不朽的炼丹名著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同契》原书已佚,在现存各种注本中,以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为流行。彭本的序言说:“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个序言告诉我们魏伯阳的生活年代,认为他活动 于汉桓帝时期,大致是公元2世纪左右的一位炼丹家。他以《周易》为指导,撰《周易参同契》一书,并把它传授给青州徐从事、会稽淳于叔通。该书由此流布于世。 但是,今人陈国符、孟乃昌以不同的方法,分别考证出容字号无名氏注及署名阴长生注的两种《周易参同契》文本为唐本,比彭晓本更早。而容、阴本的序言都肯定徐从事的年代早 于魏伯阳。例如阴本之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 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叔通亲事徐君。”这是说,《周易参同契》本出于徐从事之手,魏伯阳、淳于叔通又分别对之做了增改。即徐从事在前,魏伯阳和淳子叔通在后 。因为在《周易参同契》通行本正文最后“委时去害,依托丘山”以下共六十六字组成一隐语,内隐“魏伯阳著”四字,可知四言句为魏伯阳著无疑。因魏晚于徐,故五言句应为徐从事所著 。五言句为原出,为经;四言句属释义,为传注。这种理解与彭晓本的说法显然不同。不管哪种说法成立,《周易参同契》成书于东汉年间,这是可以肯定的。魏伯阳对于本书的写作作出了 很大贡献,这也是可以肯定的。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之一。自唐宋以来,深受教内重视。被称为南宗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誉其为“万古丹经王”。该书的注解本多达二十余种,在《四 库全书》中就收入了六种,在《道藏》中则收入了十一种。在这些注本中,最流行的是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详尽的是宋末元初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而最有名的则首推理 学家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正是因为朱熹的注解校勘,再加上名炼丹道士陈致虚、陈显微等人的推荐,《周易参同契》终于登上了道教“圣经”的宝座。 那么,书名为什么叫“周易参同契”呢?历史上众说纷纭。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的序言解释说:“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还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 …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对“周易”二字作如此解释,令人难以接受。而后三字之释却为彭晓、朱熹所用,已成定论。虽然 如此,与何相“参”?与谁相“同”?与什么相“契”?后世学者对之依然争论不休,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究竟哪一个更准确,恐怕谁也说不清。 出于道教内部保密的缘故,《周易参同契》中有不少隐语,令人费解,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但不管怎样,《周易参同契》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及其化学 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早在1932年,《周易参同契》一书就被全部译成英文,刊登在最权威的科学史杂志《Isis》上。

59 上清派是由传授那部经书而得名的?

答: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 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 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 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 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 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 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60 什么是南五祖?

答: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师,全真教在中国分为两大支派。南五祖对于全真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是以下五位祖师: 张用成(984- 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活动于北宋时(960-1127),浙江天台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石泰(1022-1158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 著作有《还元篇》;薛道光(1078-1191年),又名式,号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后来改信道教,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陈楠,号翠虚,后人称呼 他为陈泥丸,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惠州市人,著有《翠虚篇》;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琼山县人,自号海琼子,著有《海琼白真人语录》、《传道集》等。

61 什么是北七真?

答: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宗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北七真大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如马 钰祖师有千金之产,曾身入儒门30年;郝大通祖师为世宦之家,好读老庄之书。金人南侵后,社会动乱。他们或因不满异族之统治;或欲苟全性命于乱世;或感人生之无常,因而弃家修道。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祖师到山东传道,先后收他们为弟子。重阳祖师羽化后,他们继承师业,分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修炼传道;邱处机祖师、王处一祖师、刘处玄祖师还分 别受到金、元帝王的召见和封赐。他们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他们师承王重阳祖师三教合一的思想,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神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 苦己利人为宗旨。 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 谭处端:字通正,号长 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创全真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等。 邱处 机:字通密,号长春。山东栖霞人。创全真龙门派。著有《磻溪集》、《太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 王处一:号玉阳。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嵛山派。著有《清真集》、《云光集》等。 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号恬然,自称太古道人。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华山派。著有《太古集》等。孙不二: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创全真清静派。著有《不二元君法语》。 王粹《七真赞》原以王重阳及其弟子马、谭、刘、邱、王、郝为“七真”。后因王重阳为元武宗封为重阳全真开化 帝君,乃增孙不二为“七真”之一。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他们属北宗,故名北七真。 北七真的传世著作,大都收入《正统道藏》。

62“全真道”是谁人创立的?

答:在中国道教史上,前后出现过许多道派,但到了明代以后,便基本上演变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全真派的创始人是金代的王重阳祖师。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 后改名喆,字知明,重阳子是他的道号。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家业丰厚,有文才武略,金熙宗天眷(1138-1140)时应武举试,中甲科。及四十七岁时,乃“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 ,类楚狂之放荡焉”。(《金莲正宗记》卷二)传说在四十八岁于陕西户县的甘河镇遇仙人得道,遂“落魄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同上)自称王害风,并作诗曰:“四十八 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显殷红。”可见他所受的是丹道法诀。大定元年(1161),于故里南村作穴墓居之,称“活死人墓”,大定七年(1167)开始东行,至山 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一带,遇富豪马从义,即收为徒,从义法名珏,号丹阳子。马珏便是王重阳首徒,后又收马珏妻孙不二为徒。不久,又收得谭处瑞、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 通为徒。七个徒弟后来合称为全真七子、或北七真。在道教史上,王重阳是一个善于宣传也善于组织的布道家。他写了大量宣传道旨的歌诗,而且善于用形象艺术手段感化门徒。据说他 度马祖时,就以《骷髅图》,以示人生无常,马珏看后惊悟。另外,他能行医治病,谭处端祖师就是因患大风疾垂死,重阳为之施治、愈后收为门徒的。王重阳收马珏为徒后,得到马家 财力支持,在大定八年(1168)于文登建三教七宝会,翌年,宁海周伯通邀重阳住庵,榜庵名为“金莲堂”,就庵建“三教金莲会”,又于福山县建三教三光会,在登州建三教玉华会,莱州建 三教平等会。这些会的建立,大大扩大了信徒的数量,也奠定了全真道派的组织基础。王重阳祖师在传教中留下的诗文,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他所立德会都以“三教”为名,并“劝 人颂《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甘水仙源录 全真教祖碑》)但其教派名为“全真”,喻“全其本真”之意,以道为基础,以内丹修炼为核心,所以这一派 也被称为金丹道北宗。

63 谁是龙门派的中兴之祖?

答:清代龙门派中兴的主帅王常月祖师,原名平,道号昆阳子,山西长治县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张麻衣治愈,对道教发生兴趣,云游名山访道数十年,于王屋山遇龙门第六代律师赵 真嵩(复阳)授以戒法道要,他辞师云游,博览三教典籍,研究道书多年,参观二十余处,印证五十余人,成为一个有湛深宗教修养的龙门律师。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从隐居的 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未几被聘为龙门祖庭白云观方丈,开始其传教活动。 王常月中兴龙门,主要通过公开传戒。全真道创始之初,戒条简单,教团发达后可能制定过一些戒律 清规。据《钵鉴续》载:赵真嵩对王常月说:龙门戒法自抹处机以来,代代皆“单传秘授,不能广行”,四百年来未显于世,致使道门戒律威仪衰颓不振,特以“三百年来独任之事”付嘱王 常月,命他待时而出,传戒宏教。这一时机终于来到,王常月于是一改龙门戒法秘传旧制,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京师白云观设坛传戒,“凡三登坛,而得弟子千年人。”康熙二年 (1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门人南下,传戒于南京隐仙庵及湖、杭一带,继至湖北武当山,传戒于玉虚宫。一时归依受戒者甚众。 王常月祖师的传戒活动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据《钵鉴续》及清人完成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传戒得清廷嘉许,封为国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王常月“抱一高士”号,敕命 在其墓上建响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两次行幸白云观,赐御笔诗、碑记,御书楹联褒赞丘处机。乾隆朝废除僧道度牒制度后,龙门教团更得以自由发展。

神仙圣迹

64 什么是三元大帝 ?

答: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 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 ,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65 何为真武祖师 ?

答: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 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 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道教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 ,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 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

66 吕纯阳祖师圣迹

吕洞宾祖师是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传说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 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呎二吋,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 ,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 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 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 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 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 」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67 鲍仙姑圣迹

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抄写著作,为 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即今天的广州三元宫),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 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姑得道飞升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68 何仙姑的圣迹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静,秉承孝道,勤奋读书,过目能诵,擅长绣织,深受邻里夸赞。唐中宗景龙元 年(707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投井后成仙。话说何仙姑在迎亲之日骤然不见,家人惊慌失惜,见家井旁遗留何仙姑的绣花鞋一只,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捞,谁知捞不见尸。男 家碍于面子,告上县衙打官司,提出不见活人要尸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腾云仙游莆田(今福建省内),获悉父母受屈,巧逢莆田县令即将调增城赴任,就恳求县令允许她随官船返增城 为父母沉冤昭雪。县令答应了她的请求。当起航之时,未见何仙姑到来,但见船舵后方水中,有一女尸逆水追随而至,尸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此外还传说在唐朝玄宗年间,吕洞宾、 汉钟离、张果老、曾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三赴瑶汕,参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圣诞,为了凑够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吕洞宾下凡遍游天下,最后寻觅超度何仙 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惊动了当年的唐天后武则天。武则天赐赠订仙姑三件宝:一是在其家乡建祠奉祀,二是赐紫霞衣一袭;三是在唐天宝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纪念。

69 王重阳祖师圣迹

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道教炼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之后改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其家本咸阳著姓,迁居终南山 刘蒋村。幼好读书,自稚不群。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又颇喜弓马,金熙宗天眷初(1138)应武举,中甲科。相传48岁时,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吕 洞宾之化身,授其修炼口诀,遂通仙道。曾作《遇仙诗》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正隆五年(1160)中秋,再遇其师于醴泉,且“留秘语五篇,令师读毕焚之。”又指 东方令观之,见七朵金莲结子,其师笑曰:“岂止如是,将有万朵玉莲房也。”后创全真派,即以金莲为其标志。于是离家,活动于终南山之间,举止若狂,世人莫测其情。金世宗大定元年 (1161),于南时村作穴居之,潜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于墓上。至大定三年〔1167〕秋天道成,埋填此墓,迁居刘蒋村结茅为庵居之。大定六年〔1167〕于长安〈 今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题诗一首,以示其志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大定七年〔1167〕四月廿 六日,王重阳烧掉所住茅庵,前往山东传道。是年七月,抵达宁海〔今山东省牟平县〕,马钰〔即马丹阳〕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先后亲传马丹阳、孙不二、丘处机、刘长生、谭处 端、郝大通、王处一等七人,应七朵金莲之兆。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大定八年〔1168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宝会”;九年〔1169〕又先后在查山建“三教金莲会”,在福山 建“三教三光会”,在蓬莱建“三教玉华会”;在掖县建“三教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有先辈云游者见之叹曰:“愿力宏深,真旌阳在世。”大定九年〔1169〕十月 西归,前往陕西传道。次年〔1170〕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正月初四日,王重阳召马丹阳、丘处机、谭长真于榻下,嘱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教 诲,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又目视丘处机云:“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又谓谭长真等曰:“汝辈前程,皆在马公手。”遂书《物外亲眷诗》一首,书毕奄然返真。马丹 阳等人扶其仙柩,葬于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派尊为三大祖庭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卦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将《道德经》、《孝经》及《心经》作为早期全真道修 证经典。他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尚符箓,不事黄白,并制定了全真派道士出家制度。其传世著作甚多,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 十化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其弟子中著名者有七位,即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等,世称 北七真。

70 邱处机祖师圣迹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邱处机金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嵛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道人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 、谭处端、郝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后,邱处机入今陕西省磻溪及龙门山潜修13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回 归故里,在登、莱、青各州传道。时,宋、金、蒙三方纷争,战乱不止,乃倡导“摒恶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间拥戴,声望与日俱增。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 等由山东宁海(今牟平)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道谈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旋离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又回崂山,作诗20首,镌于太平宫巨石上。翌年又自胶西醮罢,受道众邀 请来游崂山,上至南天门,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镌于上清宫,“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金兴定三年(1219年)冬,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自莱州起程西行。金元光元年 (1222年)农历四月会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当时成吉思汗正刻意西征,日事攻战,邱处机进谏说:“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且告致治在于以敬天爱民为本,是其西 行真意在于教化凶悍的胡人止戈止杀。在西行途中,邱处机曾应人之请为阎立本《太上过关图》题诗:“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以老子化胡自况。又赋诗寄 燕京道友云:“十年兵火万氏愁,千万中无一二留。……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事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抒发其西行止杀之意。成吉思汗见邱祖后大悦,录其言, 以为《玄风庆会录》,赠虎符、玺书,封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遂盛极一时。金正大元年(1224年),邱处机抵燕京主持长天观,后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金正大 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逝,葬“丘祖殿”,元世祖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崂山上清宫前筑有衣冠冢。邱处机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 、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程万里,除了传播汉族文化、宗教、医术外,还记录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邱处机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丹直 指》、《撮生消息论》、《磻溪集》、《鸣道集》及《西游原旨》等。

71 黄大仙的圣迹

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赤松山石室中,收他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 仙子”。黄初平在赤松山隐修的时候,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在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 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那里 」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 :「羊起来」于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个都成仙了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 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 浙江金华有黄初平的赤松观,广州的黄大仙祠以及香港的黄大仙祠,就是浙江金华的「分庙」,黄大仙即是黄初平,极受崇拜。

72 道教的护法神

王灵官是道教所奉的雷部、火部天将及护法神。最早记其事者为《明孝宗实录》和 《明史·礼志》。《明孝宗实录》卷十三云:“所谓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相传 以崇恩真君姓 萨名坚,西蜀人, 位 宗时尝从王侍宸、林灵素学法有验。而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得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 宣德中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得而显, 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清赵翼《陔余丛考》 卷三十五“王灵官”条云:“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谓:永乐间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帅法显京师。元帅者,世称灵官,天将二十六居第一位。文皇(成祖)祷辄应,乃命祀于宫城西。” 明清所出的萨守坚、王灵官传记中,又称王灵官姓王名善,为湘阴县之邪神或城隍, 后被萨守坚收作部将。元代成书明代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二载,萨守坚真人“继 至湘阴 县浮梁,见人用童男童女祀本处庙神。真人曰:‘此等邪神,即焚其庙!’言讫,雷火飞空,庙立焚矣,人莫能救。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 ,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忽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曰:“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 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 萨守坚听后欣然说道:"吾与尔有缘,非自今日始,不过尔曾为邪神,能持久地崇道奉法么" 王善于 是立誓"海枯石烂,永不背盟",以表真心。遂拜萨守坚为师,师徒二人这才欢欢喜喜地同返四川深山修炼。王善专心致志学符咒与各种驱邪降妖法术。又过了若干年,萨守坚功行圆满,玉帝 下诏,敕封他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即将赴天枢领位时,真人欲奏玉帝提拔王善为随身部将。可是王善见道教处在兴盛时期,真人高道层出不穷,广施教化,护国佑民。名山福地宫观众多, 却不见护法之神,便请求留下来担任镇山护庙之职。真人赞许道:"尔立志护教,实在难得可贵,为师亦有此意,望好自为之"。 从此,凡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为灵官殿,殿内供养着王善的法身。因为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 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所以,道教庙宇都将其供奉在山门,以作护法之用。

73 道教的财神

中国古时并无财神,财神信仰的出现,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民间历史上出现财神有:比干、赵公明、关公、柴荣、五显财神、何五路、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财公财母、和合仙官、 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以及财神使者。就道教信仰来说,要属武财神赵公明和文财神比干了。也有信仰关帝以及上述其他的神祗为财神的,在教内,则普遍认为财神当为赵公明 。 财神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财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以为五瘟之一(见本卷《瘟神》)。直至元 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之为财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 功成,钦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之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 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火,体则为道,用则为法,法则非雷霆无以彰其威,泰华西台其府乃元帅之主掌。……元帅上奉天门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直殿大将军,为北极侍 御史。昔汉祖天师修炼仙丹,龙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元帅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坛元帅。…… 元帅飞升之后,永镇龙虎名山。厥今三元开坛传度,其趋善建功谢过之人,及顽冥不化者,皆元帅掌之。……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如讼冤伸 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 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故上天圣号为高上神霄王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设帐吏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 元帅。”据此记载,赵公明身兼数职:既是神霄副帅,要掌管驱雷役电,唤雨呼风;又是张天师炼丹守护神(玄坛元帅),要掌管玄坛传度,训导建功谢罪;又是瘟神,要掌管除瘟剪疟,保 病禳灾;又是财神,要掌管公平买卖,使人得利。 《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写峨眉山道人赵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助周。双方交战,各显道法,姜子牙最后用巫祝术才将赵公明弄死。以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 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显然,作者是把赵公明作为财神来写的。给他安排了诸如招宝、纳珍、招财、利市等部 下后,其作为财神的形象就较为清楚了。 明清时期,各地建庙塑像以祀之。其像头戴铁冠,一手执铁鞭,一手执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日,设献祭之。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 三月)十五日),为玄坛神诞辰,谓神司财,能致人富,故居人塑像供奉。”届时,许多地方商家都置办鱼、肉、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财神。

74 什么是道教的药王?

答:在我国的民间信仰中,药王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所以信仰的药王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他精通医道,曾遇异人长桑君授以秘方奇术,能用肉眼视人五脏症结,遂以医名。他到处行医,在齐国号卢生;在赵国名扁鹊。他行 医的特点是能随俗应变。秦越人因为其医术如神,被誉为神医,又传说上古时黄帝的名医名扁鹊,所以人们都这样称呼他为扁鹊。当时秦太医嫉妒扁鹊的高明医术,暗中派人刺杀了扁鹊。但 后人感其医术神奇,医德高尚,遂被封为药王,立庙祀之。 药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医孙思邈。《旧唐书》说其为京兆(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周宣帝(579)时,以王室多故,隐居太 白山,后长期隐居终南山,行医修道,隋唐统治者屡次派人到终南山中请他至京城为官,均辞谢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北宋崇宁二年(1103),赠封为“妙应真人”。孙思 邈自注《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撰有《千金方》三十卷行世。其医道主张治病必须天人合一(即今天所说的整体疗法),提倡“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德, 辅之以人事”,最终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后人以此理论治病,活人无数,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又称之为真人。

75 什么是掌管功名学业的道教神灵?

答:在道教里,掌管功名学业的是文昌帝君,《历代神仙通鉴》说,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楚辞注》所言: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云芨七签》:“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 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夭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符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韩名思,字 元信,乐人也。司灵、司伐等属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员大将。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广阳人也。司录、司非等属焉,也有三十六员大将。”天师曰:韩张二司命,皆汉高帝之臣也。文 昌神应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说。据说,上帝命张氏子主掌文昌宫及人间禄籍,所以元代时封为“文昌帝君子”。因此居住在蜀之梓潼祀之,故又称“梓潼帝君”。文昌帝君的诞 辰为旧历二月初三日。自元代下旨增建梓潼帝君祠,举国学子,凡有读书之处,都必须奉祀梓潼帝君。清代,每逢文昌帝君的诞辰,朝庭都要特意派遣大臣,前往北京地方的文昌庙祭祀。 此外,也有的地方有魁星阁,供奉魁星神。魁星,又称奎星,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 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它是主管文运的神,对其加以崇拜。奎星遂变为魁星。由于魁星主掌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传说他手中所执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 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远和官远就会与之俱来。

76 什么是慈航道人?

答:据《神仙通鉴》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及神通三昧,发愿欲度世间男女,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后来托生南浮妙庄国王家为三女,因哑不能言, 被王遗于桑阿空山之中,饮气餐霞。后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女于赤石上书字:吾姓音,汝虽不言,可忆此文也。神人知其因果,遣朱宫灵童下教治病之术,授其彩书入字之音, 世人观其姓是音,遂乃称观音。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观音祈天降洪水至十丈,遂化形隐景而去。后来妙庄王身患顽疾危在旦夕,求救一老僧。老僧诊断后认为只有 亲生女儿的手眼配药才能医治。可是自己的两个女儿坚决不允。老僧只好告知香山有位仙长,道法高深,有求必应。妙庄王来到香山,却大吃一惊,原来仙长竟是他失去的三女。仙长二话没 说当即挖掉双眼、割断手臂,奉给妙庄王,妙庄王十分感动。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庙。专门祀奉妙音,并称之为观音。又经八百劫,化一男身,人称慈航道人。归命南海,观音救苦,拔生度死 ,济物利人,灭息刀兵水火之灾。普救疾病,公私之难,转凶成吉,变祸为祥。作苦海之舟航,为险桥之津梁。众生慈父,万德医王,虔修善果。佛教尊称观世音菩萨,道教尊称观音大士、 慈航道人。诞期为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为成道诞、九月十九为出家诞。

77 什么是斗姆?

答: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又称大圆满月光王、东华慈救皇君天医大圣。简称斗 姆或斗姆元君。斗姆在天主治天宝阁,“生诸天众目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据《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斗姆“以大药医垂治之功,燮理五 行,升降二气,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职重天医”。《延生心经》又称“斗姆登於宝座之上,怡养神真,修炼精魄,冲然摄气,气入玄玄。 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苞,经人间七周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时一时上腾九华天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中,混凝 九真,应现九皇道体: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由斗姆化生的九皇道体,就是北斗九辰星君。《云笈七签》称, “夫九星者,寔九天之灵根,日月之明梁,万品之宗渊也。故天有九气则以九星为其灵纽,地有九州则以九星为其神主,人有九孔则以九星为其命府,阴阳九宫则以九星为其门户,五岳四海 则以九星为其渊府”。因此,斗姆既为九星之母,当主天地万物之生。 道经还赞称斗姆元君“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荣盛;万邪自归正,诸恶化为尘。” 道 教的一些主要宫观,也有设有斗姆殿的。其斗姆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斗姆神诞之日,一说是六月二十日,一说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於道观内斗姆殿举行祈嗣或延生道场,祈祷 健康长寿,子孙平安。

78 什么是六十甲子?

答:岁星绕日一周需时为地球绕日之十二周,史称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每字代表地球之一年,亦即岁星(九大 行星中 之木星)绕日一周轨道十二分之一,由子至亥十二年一小循环;昔人以为过短,复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拼合地支。从甲子起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大循环, 周而复始以纪时,如:甲子、乙丑、丙 寅… …等(今年排至丁亥,明年戊子)年份,称为六十甲子神,亦称六十元辰。神皆有名姓。 公元一一九零年庚戌,金章宗瑞圣皇太后病重不愈,祷 於丁卯元辰,病愈;乃效建丁卯圣殿於北京,中奉丁卯元辰像以 纪神功。人称之为“顺星”,盖谓祷之可求流年顺利。每年正月初八日特定为「顺星节」,香火鼎盛,相沿至今已八百余年矣 。 明永乐间曾敕建北京白云观瑞圣殿,清初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改瑞圣殿为元辰殿,乃今日命名之始内供 奉六十甲子神象,其中文武兼备,喜怒各异其态,各持枪剑,或抱琴 执笏,各司其事,各显神通,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其後道教称太岁为“大将军”,今仍之。每农历年正月初八晚举行祭祀六十甲子神仪式,届时设坛,坛中间燃点三台 ,左辅右弼七星,共十三盏灯,另灯花一百零八支,跪诵《北斗经》及顺星诰。在道而言,能助炼性修身。在俗家如能一心顶礼,至心恭敬本命元辰,则能免除当年的灾厄,祈福添寿。

79 什么是天后(妈祖)?

答: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太上老君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有关妈祖的记载,大约起于北宋。妈祖原是都巡检林愿之女,名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岁。林默 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由于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岁就塾读书,喜烧香礼佛。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后,有祷辄 应。自宣和以后,两宋间先后敕封达九次。其封号,南宋光宗绍熙(1190年)由「夫人」进爵为「妃」,元世祖时又进爵为「天妃」,清康熙时再进爵为「天后」。至清嘉庆年间,妈祖的封号 已经累积到二十八字。妈祖之主要神迹是救济海上遇难之生民。据传,妈祖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于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岛屿之间。如果海风骤起,船舶遇难,只 要口诵妈祖圣号,妈祖就会到场营救。《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妈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横被伤杀,无由解脱」。后来,妈祖之职能略有扩大。同经还称「若有行商 坐贾,买卖积财,或农工技艺,种作经营,或行兵布阵,或产难」,「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称吾名者,我即应时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因此,民间亦有以妈祖为送子娘 娘的。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仅台湾一省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 神诞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台湾朝天宫的妈祖像是从莆田湄州请来,因而 被认为是莆田妈祖庙的「分灵」,故每隔几年都要抬着妈祖像到湄洲挂香一次,表示对妈祖的崇拜核对祖宗的怀念。

道教杂问

80 现代全国有哪些著名宫观 ?

答:为了更好落实宗教政策,1983年国务院批准21座道教宫观作为全国重点宫观。它们分别是: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市太清宫;辽宁鞍山市千山无量观;江苏句容市茅山道院;浙江杭 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贵溪市龙虎山天师府;山东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山东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庙;湖北武汉市长春观;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包括金顶 );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古观;四川成都市青羊宫;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观(包括天师洞)、祖师殿;陕西西安市八仙宫;陕西周至县楼观台;陕西华阴市华山:玉泉院、镇岳宫、 东道院。

81 当代道观道士的职别与分工?

答:在道教宫观里,出于管理职能的需要,把管理承担的职务分为各种执事。传统的大丛林里,执事有“三都五主十八头”,三都即“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 化主、静主;十八头为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围头、圊头、槽头、净头。” 在当代道观常见的有八大执事:住持、都管、知客、巡照、文书、库房、殿主、都厨。其中住持也有称监院的,为宫观内的最高领袖;都管主要协助住持住持处理大小事务;知客负 责接待来观参访的道士及其他人员的事务;巡照负责宫观内的道士礼仪及安全事务;文书负责法事的文收书写;库房主要管理宫观里的仓库物件;殿主负责殿堂里的香火和供品一切物件;都 厨则管理厨房事务。

82 什么是万法宗坛 ?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 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万寿宫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天师奉旨领天下 道教事,故三山法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 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而龙虎山在正一派内的历史地位也被公开确认。世称龙虎山为道教的 万法宗坛就是言其教内地位之崇高 。今龙虎山天师府有供奉诸神的庭院,院门悬挂有万法宗坛之匾额,当是言龙虎山道法至今仍是江南道教的中心。1997年龙虎山恢复正一派道士授箓 制度时,颁发的度牒上亦有万法宗坛之标 记,以示道法之权威。

83 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以与自己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某些重大节日,将举行盛大斋醮,以示庆祝。由于道教派别的纷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响,各个地区众多小派所崇拜的神灵、祖师更为繁多,节日也相应增多。现仅就节日之重要者简述如下: 三会日 据陆修静《道门科略》等载,三会日为农历(下同)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据称,此三日为“三官考核(道民)功过”的日子,也是早期正一道(即五斗米道和天师道时期)道民聚会的三个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须赴本师治所,申报家口录籍,听道官 宣讲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过,以定受箓之等次。此制盛行于张鲁统治汉中时期,此后由于条件的变化,制度逐渐废弛。南朝宋陆修静改革、整顿天师道时,曾经重申科戒,意欲使三会日制 度长期坚持下去,但收效甚微,此后,即不再实行。 三元日 一称三元节。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三张时的“三官手书”,即上章给此三神。魏晋南北朝时,此信仰盛行不衰,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认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们将于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考校人之功过,以定人之寿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云:“一切众生生 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 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以后,此三个考校世人功过的日子又演变而为三官的生日,此见明代所出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之《圣诞令节 日期》,谓: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圣诞。从此,三元日作为道教节日,一直留传至今。 五腊日 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称正月一日为天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之日;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 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之日;十月一日为民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之日;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之日。此节日兴 起既早(南北朝成书的《赤松子章历》已载此),至今亦为道教所奉行。特别是正月一日的天腊之辰,仍为今日道教之重要节日,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祭先祖,以求福寿。 三清圣诞 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在唐初已经确立。其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本为“道”之化身,是无始无先的,本无所谓生日,但后世道教经过解释,仍给它们定了生日。据称,元始天尊象征混沌,为阴阳初判的第一个大世纪,因此以阳生阴降、夜短昼长的冬至日为 其诞辰;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清,为阴阳开始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因此以阴生阳消、昼短夜长的夏至日为其诞辰。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历史上实有其人。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 义》卷二《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云:“老君降生年代,即殷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也。”此老子生日,为后世老子传记著作如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仙派》等所沿袭,成为老子生日的定论。三清中之老子生日虽定于唐,但其余二位之生日定于何时,现难论断。 玉皇圣诞 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已称其“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此经未著撰人,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上已见著录,曰:“《玉皇本 行集经》三卷,右嘉熙四年临安府承天灵应观所刻蜀本也。”按宋无嘉熙,晁公武于乾道(1165~1173)中任临安府少尹,所云嘉熙或为嘉祐或淳熙(1174 ~1189)之误。如然,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认定。此后,源出于元、成书于明的《搜神记》卷一所载与此同,明中叶成书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亦云玉皇生于正月 初九。 王母圣诞 西王母神话起源很古,但直至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杂糅诸记为之作传时,尚谓其为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并无生年月日之说。再至明《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 源出元代),始称其为“七月十八日生”。《圣诞令节日期》亦云:“七月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可知此诞日也为明代所认定。 东岳圣诞 东岳信仰起源也很早,至唐宋屡封为王、为帝,信仰更为普遍。但至元代成书的《东岳大生宝忏》,尚称其“应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而无生日之说。源出于元而成书于 明的《搜神记》卷一,始谓其于“三月二十八日生”。明中叶成书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和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明沈榜《宛署杂记》等作了同样记载。可知东 岳圣诞亦在明代始被认定。 文昌圣诞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或称元皇天帝。是合文昌星与梓潼神二者为一体的复合神。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南宋理宗时成书的《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已谓其生于二 月初三日。元末成书的《清河内传》谓其自云“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于“西晋末降生于越之西、雟之南两郡之间,是时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诞”。此后,《搜神记》卷二,《诸神 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所载同。 真武圣诞 宋以后,人们对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其神格愈来愈高,被称为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上述《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 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北方镇天真武诞生。元末明初之《玄天上帝启圣录》及明中叶《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所载同。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之一。 张天师诞辰 张陵被称为祖天师,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 早出的张陵传记无生日记载,最早记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赵道一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其卷十八《张天师传》谓其“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 ”。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道教源流章》《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所载同。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三茅君诞辰 《茅山志》卷二十所录梁碑《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和卷五《三神纪》,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皆云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皆未言月日 。《搜神记》卷二始称:“三茅真君,三月十八日生。”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许真君诞辰 唐宋间,江南盛传许逊神异事,但至南宋白玉蟾作《旌阳许真君传》、南宋施岑编《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皆仅云:“吴赤乌二年己未,母夫人梦金凤衔珠坠于掌上, 玩而吞之,……有娠而生真君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六《许太史传》所记同,皆未言月日。元代成书的《许真君仙传》和《许太史真君图传》始记生日,谓其生于“吴赤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所记同。此后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吕祖诞辰 最早记吕洞宾诞日的为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其卷一《吕纯阳真人传》谓其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于林禽树下”。苗善时于元至大(1308~1311)间 作《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谓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元泰定(1324~1327)间成书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谓“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元末 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又谓“生于(唐)天宝十四年乙未(755)四月十四巳时;一云生唐德宗贞元丙子。”所云生年有四:兴元十四年(按兴元仅一年,无十四年——引者注), 贞元十四年,贞元十二年,天宝十四年;而月日则一(四月十四日)。此日即定为吕洞宾诞日,为全真道重要节日 之一。 重阳祖师诞辰 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至元(1264~1294)间李道谦编《甘水仙源录》所收王嚞早期传记,无生年月日记载,至元间李道谦作《七真年谱》,始谓其生于宋徽宗政 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泰定间成书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所载与此同,从此即定为王嚞诞辰日,是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 邱祖诞辰 《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所收邱处机早期传记,无生年月日记载,李道谦作《七真年谱》始谓其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正月十九日生于登州栖霞县。泰定间成书的《金莲正 宗仙源像传》所记同。从此即作为邱处机诞辰,而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

84 道教与素食

道教是一个提倡素食的宗教。全真派规定素食,正一派则在斋期或法会期间素食。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 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 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 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类所应有的习俗,如要养生,要须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 先、祈祷神灵、婚礼,宴请客人、为求生计等不可杀生。他对于饮食宜忌又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 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 许多道教大师通过修持证明,经常食素的人对身体是百益而无一害的。道教注重养生,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由自己决定,通过食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学道是一种教化,它是通过神灵的德行、经典的寓意来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没有用,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信仰是对某种宗教的信任,吃素是信仰上的一种行径,吃素培养了慈悲 心,泯灭了杀戮,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学道之根本也。 道经说: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我们通过食素给自己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同时又培养了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

85 道教与风水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风水的关系是很奇妙的.他们有共同生成的背景和思想基础,如古代民间的巫术,神仙传说,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等等.<<易经>>更是这样它们之间强有力 的纽带.对自然界"生气"的热烈向往,对宇宙图案的神秘附会,对色彩,数字,防卫的特殊处理,对人体结构的抽象模拟.甚至风的大经典<<宅经>>也被罗列进<<道藏>>.而风水中最佳环境的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则又是道教的保护神.尤其是两者对巫术的一侄运用,道教的斋谯,祝咒,符录同时流行于风水之中.可以说风水的符镇与道教的符录同出一辙,都是将神力以符号的 形式付在所要保护的物品之上.如道教,风水都注重镜子的作用,道士以为镜子有神秘功能,故将之收入其万宝囊中,炼丹,作法都要悬挂镜子.并且有不少道士写书说明镜子的用途.风水同样觉得 镜子有神奇的魔力,常将它悬挂于门头,叫镜鉴或照妖镜,可以驱邪避凶.因此,许多地区都将相看坟地的风水师叫:道士"而真道士往往也使用以上的巫术为人看风水去灾消病.但是,决不能 认为它们之间的渊源而误以为风水源于道教,事实上它们是一直平行发展的,并且互相渗透.这种渗透给我们今天研究风水带来许多困难,几乎分不清何为风水,何为道教然而,风水与道教毕竟有 其各自不同的特性;(1)宗旨不同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坚信通过修炼就可以超凡入仙,其特性是超越世俗的;而风水追求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尘世,是家族的繁 盛,其永恒性是通过一代代的繁衍实现,所以住宅要六十年一次修建,叫作续气,从而保证家道的传承,(2)思想方法不同道教视"道"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法则,突出"道"的超越性,绝对 性和神秘性."道"变成具有无限特性的抽象形态;而风水的思维方式总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其最高原则是"生气",终究要转变成具体之理,具体之形.(3)对象不同道教讲究摄生养身,烧 丹羽化,从而获取人心与身的健康长寿而达到白日升仙,于是特别重视人身内部的研究.以为人身是通过宇宙的生命流行,人身中有阴阳八卦演变的法则.所以,道观的选址要考虑四神兽的地形,寻 求神灵的保护,以达到修炼真身,羽化飞升的目的.而风水则着重于自然界与人的和谐,通过人对外部环境---居住的考察,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关系而保证健康与心理满足,其核心是人如何选取在自 然界生存的最佳位置,以获取大自然的保护与恩崇.道教是一种宗教,理应远离尘世的干扰,但它与风水的关系是奇特的,一方面道教蔑视风水,一方面又与风水有着天然的缘分.主要表现在 道观选址会附会风水说法,风水则利用道教在民间的神圣影响的各种仪式,加强自己在民间的崇高地位.

86 为什么道教有符箓?

答:符箓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教法术一。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主要见于《太平经》。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 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中,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称其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尔称有“小验”者,也并非其驱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别有原因。据推测,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去、病已脱身的心理态势。这类似于医学上的心理疗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发的积极心理状态,促使人体调动防御机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种可能是气功的作用。如某些书符道士有很好的内炼工夫,书符时运气于符上,以之治病,而产生一定疗效。现代气功已经证明能治某些疾病,这种以符载气治病的方法,或许对某些病人有效。道书所谓“符无正形,以气而灵”,正是指此。道教自创始以来,即以符、箓、斋、醮为主要活动方式,其历史源远流长。但究竟何谓符箓,何谓斋醮,众说纷纭。有说纯属封建迷信,不屑一顾,有谓内含科学哲理,需正确对待。根据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保存资料,并采访龙虎山地区终生从事道教事业的老道工,应该讲所谓的符、箓、醮并非像社会上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它也有一定哲理,否则就不可能历代相传,延续至今。

87 何为《小道藏》?

答:《云笈七箓》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箓》;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以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箓》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88 道教有何养生禁忌?

答:大凡修道人,务以长生久视为目标,故必需严格遵守禁忌事项,配合修炼口诀以从事修养身心,使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修道的禁忌事项,不仅是个常识问题,而且是必须遵守执行,有如律令,否则功亏一篑,于修道没有好处。道教的“修行戒律”,对于养生有很大关系,受到历代高道大德的非常重视。虽然,这些戒律有纯宗教的观点和仪轨,而不完全适合于养生的需要,我们选择其可用成分,而加以整理,综合起来,归纳成条款,予以统一的运用,对于居家养生的人说,是有利无害的。关于养生的禁忌事项,按道教两家的理论观点来看,以道教所论不离物质基础,又有系统,其说很合乎科学观点。古人张湛《养生集》的叙言而论,可以看出它的轮廓。他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从根本上去看它,养生是一套整体的东西,也是一套以物质为基础,以生活为对象的科学,而不是空谈的玄理。其次,单就广义的养生禁忌事项而言,综合经论和诸家著述的要点,可以提出皇甫隆问青牛道士封君达的养生法则为代表,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他还有一套很精警的劳动理论,他反对“逸乐”,而主张合理的劳动锻炼。他说:“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蠢者,以其劳动有数故也”。他这种理论,是从实践中体会得来,而与逸乐作相对的比较为出发点的。他很明显地指出,“举重”、“掘地”、“朝暮”、“常为”、“觉极当息、息复为之”,不特有理论,有方法,而且富有热爱劳动的观点,坚持劳动的纪律,是值得学习的。无病的人,固当从事劳动锻炼,即神经衰弱的慢性病患者,照他这原则去劳动锻炼,肯定也是有效的。另外道教主张十二少、十二多,对于人们养生的禁忌事项,作反正的叙述,我们可以采用。它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这种主张,尤其对于慢性病的患者,在疗养期中,是有补益的。

89 如何还神?

答:还神除了三牲或斋菜作祭品,一份拜祭衣纸也不可少,还神所用的衣纸有:底层的寿金;第二层有鸿运宝碟;第三层是百解;第四层是神所穿的衣,如俗界是红衣、道界是黄衣、观音 就观音衣;第五层是四色金银,可折成金元宝,最面必须放一对还神花,表示是次拜祭是酬谢神明全年的护荫。还神的日子,可选用黄历上的吉日,如在吉日没法还神,可押后至谢灶日一并还。谢灶日一般订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相传官宦人家是提早一天谢灶,以彰显地位,所以有『官三民四』之 说法,即官宦在二十三日谢灶,平民为二十四日谢灶。谢灶日是没有相冲之生肖的,所以在二十四日还神也是大好吉日。「灶君」掌管饮食健康,相传他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后便会返回天 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一年以来在凡间所见所闻。为了表示工作辛劳,他喜爱把脸容涂上「黑色」才返回天庭,凡人为怕他在玉帝前胡乱说话,所以在谢灶当天,必预备佳肴美酒,好 等他尝过「甜头」后,返回天庭讲好话。仪式开始前,先把祭品放在香案上,首先点香,双手抱拳,向神灵鞠躬叩首三次,然后把香插上香炉,同时向神灵致谢词,多谢保佑这一年来的护荫 、事业顺利、财运亨通等,其后便可把衣纸放于聚宝盆化掉便完成。还神时第一个动作是上香,作为尊敬神明的一个信息。一般人多以三支代表平安香,如有大事要求神许愿便要上九支香。 还神时禁忌,多是局限于女性,女性月事不可入殿内还神,诞下婴儿后一个月内,膻气还未过,也不可还神,但可找人在好日代还,坐月后自行多还一次更好。另外,入庙拜神的动作比较 大,不时需跪拜,女士如穿裙子,不免会走光,这样则对神明不敬。

90 什么是服气?

答: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纳天地精炁,叫做服气,可以此炼养身体。 《晋书·张忠传》:“忠于泰山,恬淡自守,清虚服气。”《淮南子·坠形训》:“食气者,神明而寿。”《论衡·道虚论》:“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说明行食气功 法,要在心情平静,环境安逸的情况下去做,炼此功法可以长寿成仙。《正一修真略仪》曰:“修行之要,在于服气。若五行大全,则神真咸备。”道教素重服气法,种类方法繁多,《道藏 》中收录有《服气经》、《服气口诀》、《服气精义论》等,均介绍道教服气功法。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小组即定名有《却谷食气》篇,其中有“食(气)者为(日句)炊,则以始 卧与始兴”的记述。又《晋书·张忠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服气功法可包括调气、淘气、咽气、行气、散气、委气、炼气、闭气等环节,又有导引、按摩 、咽津等辅助手段。通过服气,既可养生却老,又可作为辟谷的配合方法。服气在六朝隋唐时颇为盛行,其后渐见衰减。

91 什么是辟谷?

答:什么是“辟谷”?道教是一个十分注重自我养生调节的宗教,道家在修炼时认为,人在食用五谷杂粮的时候,会产生污秽的大粪、渣滓和各种的毒素,阻碍人的经道成仙。所以,一贯 提倡“少食”的道家,进一步提出的“辟谷”,其实就是人为的“避谷”,有的道家也称作“绝谷”、“断谷”,或者叫“休粮”、“却粒”。辟谷并非是不吃食物,道士在辟谷的时候只是 不食人间的五谷杂粮,少则一天,多则数天,数十天,每日不得进食,只能饮水,称之为“饮用甘露”(也有服食辟谷丸的),以消耗身上多余的脂肪,使肠胃、内脏得到休息。东晋道士葛 洪的名言:“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讲的就是辟谷的道理,目的是排空滞留在人的肠胃中的有害毒素。道家的辟谷之术起于先秦,以不食五谷肉类来达到辟谷行气,吐纳导引的修炼目的。

92 为什么要叩头思过 ?

答:《太平经钞·甲部》说:“大恶有四, 兵、病、水、火”,“病”属于“大恶”之一。原始道教认为, 有的疾病是人们自身罪恶的反映,“跪拜首过”,“叩头思过”, 陈述以往罪恶, 改 过从善, 成为疗病的先决条件,是以“善道教化天下”的教义之一。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悔"。使在净室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积善信道可以免脱劫难, 而且通过教 化还可以“长生”、“不死”。

93 皈依道教有什么途径?

答:中国古代便有道教居士的称呼。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6引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居士之号起於商周之际。佛教初起时是一种对抗印度的正统宗教婆罗门教的,它被後人称之为「 沙门思潮」。沙门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开始时是实行出家制度的。 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维摩诘,就是居士。佛教传入中国后, 也渐渐出现了中国本身的居士。特别是禅宗、净土宗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受到俗务绊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数量。全真派起于金代。王重阳创道时 抛弃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马钰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开始便实行出家制度。后来在全真教中也出现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正一派因为只要受箓,便是正式弟子,出家与 否不作硬性规定,也就不需要特别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别。现在一般将在家的道教徒泛称为居士 。拜师是道教中常见的授徒方式,它所确定是入道者与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间的关系。师徒授受是道门常见的一项基本制度。一般来说,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师,以为学道进业的前提。 凡道 法的授受,都是由师传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 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 立授箓制度 ,投名师不仅确定著本人与师傅的关系,而事实上是入道 的开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经出世,都有得之 者四十年才能再传他人的规定,所以拜师与收徒都是极其严肃 极其庄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规范的拜师制度。正一派的拜师 是受箓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正一派道士必须先拜师入道,随师学习经戒,师父在此期间,一方面教授有关知 识、道法,一方面观察其言行,品行无亏者才能举荐他受箓。《全真清规》首 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後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同时对师尊来说,则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

94 为什么道不言寿 ?

答:修道之士,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础是悦生恶死,而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也。也有认为人的阳寿只是过眼云烟,有生必有死, 不需执着人间之寿,真正的寿乃是死而不亡者,故不言寿。

95 怎样识别社会上的假道士?

答:目前,在社会上的确存在不少并未出家,但身着道装、却戴佛珠、口念“阿弥陀佛”的人,他们打着道教旗号,以修庙、立塔、办慈善事业为名,到处化缘要钱。有的走街串巷,挨门讨 要;有的设摊算命、看风水骗钱,甚至危言耸听,谎称大祸临头,恐吓要挟群众花钱消灾。道教的道士是修行的道教徒,一般生活在国家正式批准开放的道观内,其生活来源为宗教活动收入、门票收入或其它生产、服务、经营香火等自养性收入,生活特别困难的道观由政府提供生 活补贴。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凡是没有经过政府批准开放的道观,包括由政府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园林部门管理使用的寺院,一律不准进行宗教活动,不准设立功德箱、烧香拜神和 经销宗教宣传品、宗教法器、法物等。现在凡是经过政府部门批准的道观都有自养能力,道士根本就没有必要到社会上去化缘。“道士每天都要做早课和晚课,也没有时间出道观。”即使有 部分是从外地寺院来挂单的道人,在当地道观是可以享受免费食宿的,更不会到社会上化缘。所以,在大街上向市民兜售平安符或以消灾解难为借口要钱的,可以确定都是假道士。在当今宗 教管理条例来说,禁止道人到社会上公共场所四处化缘、行乞,道教化缘有严格的规定,道士不允许出道观化缘,若要修葺道观等,可在道观内张贴布告进行化缘。凡是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向 不同的人化钱的,也可以断定是假道士。社会上有不少假冒道士拿着所谓开过光的平安符其实都是假的,因为开光需要一定的宗教程序,有的是要念上好几天经才可以的,不可能让道士拿到 社会上兜售,这些平安符充其量也就是从批发市场上低价批发来的工艺品而已。是不是穿上道服就是道士?道教的正一派(火居)道士生活在民间,只有在做法事时才穿道服,一般人难以判断其真伪。但每一位道士都有当地道教协会能证明其身份的“道士证”,上 面会写明道士出自何地,师从哪位大师,在哪受箓等信息。 市民如何辨别假冒道士?以下三种人可确定其为假冒道士。一是不在正式批准开放的道观中修持,专门以敛财为目的,四处化 缘讨要,骗取或敲诈群众钱财者;二是未正式履行传戒、受录手续,不持有正式证明者(由省市道教协会颁发的证明);三是虽有合法手续和证明,却不遵守教规,到处招摇撞骗,宣扬或从事 迷信活动、危害群众利益、已丧失道士资格者。若市民在大街上遇到假冒道士,可立即向公安机关及社区治安部门举报,若对其身份还有所怀疑,或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与道教协会及批准开 放的道观联系,进行求证。另外,广大市民,若有慈悲向善、祈求平安的宗教需求,可到开放的道观里面进行布施,对于在社会上行骗的道士不要理睬。

96 信仰道教的好处?

答:信奉道教对一般有什么好处呢?听起来比较功利一点,但确实是一件许多人关心的事情。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道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道教 要高超、殊胜多了。第一、道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道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 乐观两种。1 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2 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 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人生 短暂,生死无常。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理想归宿是什麽每一个人都想找到 自己的信仰,解决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没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人生。道教信仰永恒的大道,认为 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者。每一个人都禀道而生,只要遵循道 教的教义,积极地修炼,最终将成仙得道,进入永恒、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决了芸芸众生 的终极关怀问题,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力。成仙得道的信仰使人们明确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 第二、道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道教有强烈的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否定”人生的一切虚华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 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 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辅助叙述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道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 神的手中,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因此,任何人要努力修道,都能成道。 第三.道教劝人要“少思寡欲”,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 人踏入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 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 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後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今天,崇俭抑奢的古训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 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 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第四、道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 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道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因为一个信奉道教者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1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2 不偷盗:不偷、不抢别 人的财物;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4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5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 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 (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这样,这个社会不就 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道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第五、道教可以培养人平正的心态,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盘 居於大地上,过著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眼於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 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 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 格。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盘居在这大地上。 第六、可以获得身心的健康。随著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社会上持续不衰的气功热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统的养生 思想,有各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道教基於形神统一的生命观,提出性命双修的养生原则。性指心性,命指身体。性命双修就是既要通过身体锻炼优化人的生理功能 ,又要通过心性修养净化人的灵魂。这跟西方养生学只注重饮食卫生和身体锻炼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养生学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借这个方法去达到「天人合一」、「道我一体」的人生最 高境界。道教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於现代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借监价值。道教的命功涵盖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气功的绝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类似於 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逐渐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97 道教在海外的传播

1.传入朝鲜早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的道教就传到了朝鲜(当时的高丽),很快道教就同高丽人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并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形式流传下来。 2.传入日本在日本的江户时代,道教就传入了。现在仍可以看到日本江户时代《太上感应篇》的善本翻刻。道教传人日本后,很快同日本人民的民间信仰相融合,所以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受到道教的方 术、咒术、医术等方面的影响颇深。这从日本冲绳县一些渔民的宗教信仰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日本的阴阳道和修炼道中也吸收了中国道教的主要成分。 3.传入东南亚 19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农民涌入东南亚和北美洲,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当华工谋生 计,他们也将道教带到这些国家,但对道教的信仰也只是在当地华侨内盛行,有的地方是佛、道、儒三种思 想信仰的合一。 4.传入欧美近20年来,随着与道教信仰有关的气功和武术在国内外的宣传和影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人士对道教的兴趣,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掀起了“中国道教热”,许多人开始对道教的经典、戒 律和修炼进行研究,在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还建立了道教研究机构,并举行了一些国际会议,使道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98 何谓三山五岳 ?

答:中华大地,处处都有巍峨壮观和秀美幽深的山岳。在古人看来,山能出风云, 导雨水,滋润大地,生长万物,养育群生。所以,峻极雄奇、神秘莫测的山岳,必 有神灵主宰。《礼记. 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 曰神。”从而使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山岳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并认为峻极于天 的高山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道路,是天帝在地 上的城郭。即《山海经》所说:“昆 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据晋朝的王嘉在《拾遗记·高辛》中记载:“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 壶,则瀛洲也。”由此可知,“三山”指的是:方壶(方丈)、蓬壶(蓬莱)和瀛壶(瀛洲)五岳是中华大地上的五大名山,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在中国的历史中,五岳有着重大影响和崇高的地位。

99 何谓三十六洞天?

答:道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 ,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有三十六小洞天。 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 ,在福州长溪县。 第二洞天 东岳泰山洞 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 第三洞天 南岳衡山洞 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 第四洞天 西岳华山洞 周回三百 里,名曰物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 第五洞天 北岳常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 第六洞天 中岳嵩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 第七洞天 峨嵋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 第八洞天 庐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 天 会稽山洞 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 第十一洞天 太白山洞 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 第十二洞天 西山洞 周回三百里, 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 第十三洞天 小沩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陆县。 第十四洞天 潜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 第十五洞天 鬼谷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 第十七洞天 笥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 ,在吉州永新县。 第十八洞天 华盖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 第十九洞天 盖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 第二十洞天 都峤山洞 周回 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 第二十一洞天 白石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 又云和州含山县。 第二十二洞天 岣漏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 玉阙宝圭天,在客州北流县。 第二十三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 第二十四洞天 洞阳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 第二十 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 第二十六洞天 大酉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 金庭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 第二十八洞天 麻姑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 第二十九洞天 仙都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 第三十洞天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 第三十一洞天 钟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 第三十二洞天 良常山洞 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 ,在润州句客县。 第三十三洞天 紫盖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 第三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 第三十五洞天 桃源山 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 第三十六洞天 金华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

100 何谓七十二福地?

十二星座符号顺序(十二星座排序符号)

答:福地,道教所划分七十二处名山洞府福地, 其间多得道成仙之所。 第一福地 肺山 在江宁句容县界 第二福地 盖竹山 在衢州仙都县 第三福地 仙磕山 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巿 第四福地 东仙源 在台州黄岩县 第五福地 西仙源 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 第六福地 南田山 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 第七福地 玉溜山 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福地 青屿山 在东海 之西,与扶桑相接 第九福地 郁木洞 在玉芛山南 第十福地 丹霞山 在麻姑山 第十一福地 君山 在洞庭青草湖中 第十二福地 大若岩 在温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 第十三福地 焦源 在建州建 阳县北 第十四福地 灵墟 在台州唐兴县北 第十五福地 沃州 在越州剡县南 第十六福地 天姥岭 在剡县南 第十七福地 若耶溪 在越州会稽县南 第十八福地 金庭山 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 第十九福地 清远山 在广州清远县 第二十福地 安山 在交州北 第二十一福地 马岭山 在柳州郭内水东 第二十二福地 鹅羊山 在潭州长沙县 第二十三福地 洞真墟 在潭州长沙县 第二十四福 地 青玉坛 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福地 光天坛 在衡岳西源头 第二十六福地 洞灵源 在南岳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福地 洞宫山 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 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 在温州安国县 第二 十九福地 皇井 在温州横阳县 第三十福地 烂柯山 在卫州信安县 第三十一福地 勒溪 在建州建阳县东 第三十二福地 龙虎山 在信州贵溪县 第三十三福地 灵山 在信州上饶县北 第三十四福 地 泉源 在罗浮山中 第三十五福地 金精山 在虔州虔化县 第三十六福地 阁皂山 在吉州新淦县 第三十七福地 始丰山 在洪州城县 第三十八福地 逍遥山 在洪州南昌县 第三十九福地 东白 源 在洪州新吴县东 第四十福地 钵池山 在楚州 第四十一福地 论山 在润州丹徒县 第四十二福地 毛公坛 在苏州长州县 第四十三福地 鸡笼山 在和州历阳县 第四十四福地 桐柏山 在唐州 桐柏县 第四十五福地 平都山 在忠州 第四十六福地 绿梦山 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第四十七福地 虎溪山 在江州南彭泽县 第四十八福地 彰龙山 在潭州澧陵县北 第四十九福地 抱福山 在连州连山县 第五十福地 大面山 在益州成都县 第五十一福地 元晨山 在江州都昌县 第五十二福地 马蹄山 在饶州鄱阳县 第五十三福地 德山 在朗州武陵县 第五十四福地 高溪蓝水山 在 雍州蓝田县 第五十五福地 蓝水 在西都蓝田县 第五十六福地 玉峰 在西都京兆县 第五十七福地 柱山 在杭州於潜县 第五十八福地 商谷山 在商州 第五十九福地 张公洞 在常州宜兴县 第 六十福地 司马梅山 在台州天台山北 第六十一福地 长在山 在齐州长山县 第六十二福地 中条山 在河中府虞乡县 第六十三福地 茭湖鱼澄洞 在西古姚 第六十四福地 绵竹山 在汉州绵竹县 第六十五福地 泸水 在西梁州 第六十六福地 甘山 在黔南 第六十七福地 晃山 在汉州 第六十八福地 金城山 在古限戍,又云石戍 第六十九福地 云山 在邵州武刚县 第七十福地 北邙山 在 东都洛阳县 第七十一福地 庐山 在福州连江县 第七十二福地 东海山 在海州东二十五里

推荐与本文相关的好文:

7月初九是什么星座(阳历7月初九是什么星座)

北极星什么星座(北极星属哪个星座的)

五月十五是什么星座(2003年五月十五是什么星座)

琼瑶星座(琼瑶星座血型)

十二星座每曰运势查询(12星座,星座运势查询,每日星座运势)

阴历12月17日是什么星座(1985年阴历12月17日是什么星座)